本报记者 解照辉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力争完成三个转变:卫生发展方式实现由市场作用向政府责任主体主导的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实现由大中型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转变;医疗服务方式实现由疾病诊治向健康促进转变。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最终实现济南向健康城市的转型。
——— 贾堂宏
看病难、看病贵,这是一个备受诟病的民生问题。“2009年是医改的破冰年,2010年是医改的关键年。医改的目的就是从制度体系入手,全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面对这个同样困扰自己的问题,市卫生局局长贾堂宏如此答复。制度体系的建设就是医改的五大任务: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药物目录制度体系和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建设。
与“难”和“贵”相对的是“公益”二字。“从2006年以来,仅仅围绕医改,市级财政在卫生事业投入上每年递增3亿元,这还不包括政府的专项资金和基本计划内的投资。”贾堂宏表示,政府的巨大投入带来的将是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回归。
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上,我们看到———
2003年,平阴县和商河县的乡镇卫生院,房子是露天的,医务人员都回家了,有的医务人员连白大褂都没有。再看今天,商河有全国一流的乡镇卫生院和全省一流的村卫生室。
如今,城市建起了市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两级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建起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们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很厚实,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贾堂宏说,为了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强基工程”在济南已经全面铺开,由政府出资,从2006年开始培训乡镇卫生院骨干;政府出资统一配置医疗救护车、医疗垃圾处理车;每个乡镇卫生院统一配置X光机等五大设备。
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上,我们看到———
新农合让农民第一次走上“报销”之路。每个县(市)区和乡镇都有相应的新农合结算办公室,市第四人民医院、第五人民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设置即时结报窗口,省去了农民为报销往返多次的麻烦。
从新农合数字上我们看到:政府一年要投入4亿多元,取消了报销起付线,设立大病救助金,新农合报销享受率达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
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我们看到———
“从卫生角度看,‘十一五’期间变化最大的、政府职能体现在创新方面的、直接体现‘卫生是民生’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公共产品向百姓无偿提供。”贾堂宏表示,“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到医院看病的病人,满足大量的和全部的公民保健和健康需求才是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从2009年起,我市开始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2010年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的投入达到人均21元。
在基本药物目录制度体系建设上,我们看到———
从去年3月开始我市105家基层医疗机构试点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截至去年11月,药品价格平均下降36%,让群众少花了5618万元。基层医疗机构购入的药物不加一分钱卖给老百姓。“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今年1月1日开始,除济阳、商河外的全市政府主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这标志着我们的覆盖率已达到83%。”贾堂宏说,这远远超出了省里提出的基本药物制度要覆盖基层医疗机构60%的要求。
在公立医疗机构改革上,我们看到———
在“十一五”期间,公立医院临床路径、预约挂号、单病种限价和质量控制等措施相继实行。“比如临床路径,对诊疗范围进行规范,该做哪些检查,什么时间达到什么样的医疗标准都要进行规范化操作。”贾堂宏表示,现在全市共有医疗床位30940张,卫生技术人员37724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5.13张,执业医师2.73人。全市医疗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分别比“十五”末期增加170.32%、26.64%、6.23%。
在贾堂宏眼里,“卫生事业要继续坚持其公益性,没有政府的主导和支持,卫生事业大厦根基不稳。我们医改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得实惠、让医疗机构有活力、让医务人员有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