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报到机”:代表们走过安检门 X光机就签到了
发布时间:2012年4月21日 0时16分
远距离报到机”:代表们走过安检门 X光机就签到了 全国两会结束不久,部分省区市党代会即将于5月举行,这些重要大会采用怎样的先进装备来保障签到、表决、发言、通讯等流程正常有序进行?外界对此好奇却鲜有机会了解。
表决器初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1990年第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一次使用电子表决器,按照规定“除停电等特殊情况”,电子按键表决从此取代举手表决,掀起了我国表决和投票方式的新篇章。
表决器是重要大会会议装备的领衔明星,而整体会议系统的联合“发力”,才能保证大会在技术上的有序有效。
设备演进
一套完整的会议系统,包括签到设备、表决和发言设备、音视频切换和处理设备、数字扩声设备和摄像跟踪设备等。签到设备用来统计人数,管理代表的出勤状况,看似平常的流程管理,却是表决统计的依据来源。
北京市政协在省级人大、政协中是较早一批使用电子会议系统的。北京市政协办公厅计算机服务中心主任赵峰表示,1990年北京市政协开会,代表们报到使用的是带条形码的纸片,“像撕车票、电影票一样,纸片上用打印机打了条码,上有委员号、名字和条码,比如有五次会,每个人就发五张,每次会撕一张,用笔状电子签到设备刷一下。整个过程速度太慢了,为防止代表扎堆,一般先让人进去把票撕下来,再集中慢慢刷票。门口有个液晶屏,显示报到人数。”
这是最原始的大会签到设备,只能在门口统计人数。当时,会场内还是举手表决鼓掌通过的旧模式。
1996年,北京市政协安装使用了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表决系统,签到系统也升级成感应式磁卡,但磁卡最大的弊病是容易消磁。
再后来,磁卡被光电卡所取代,光电卡的金属条码怕灰,灰尘多了感应光头就被挡住,可能导致识别出错。
2002年开始使用“近距离报到机”,配合新报到装备的感应卡也增加了就餐、住宿服务等后勤服务管理系统。
现在全国两会和省级人大使用最频繁的第三代签到系统是“远距离报到机”。开会前架设在大会堂门口,代表们走过类似安检门 X光机的签到器中间,胸前的报到卡感应后,身旁显示屏上就会显示代表姓名、照片和实时出席统计数据等信息。全国“两会”还增加了人脸校对功能,在代表走过签到器的时候,摄像机抓拍照片,工作人员用抓拍的照片与报到卡上显示的照片进行比对。“两会”期间,人民大会堂大约布置了40台报到机同时工作,会务工作人员和代表的通道是分开的。
双机备份,万无一失
目前北京市政协正在对会议系统进行更新。之前使用的1996年版嵌入式表决器是配备话筒的,表决器上共有五个黑色表决按键和一个绿色申请发言按键。据赵峰介绍,最初使用表决器时,委员们按完赞成或反对键后,要再按左侧的确认键才显示最终表决结果,在按确认键之前,表决结果可以重新选择。
“启动表决器以后所有灯开始闪烁,按完后委员们再统一按确认键,所有灯再一起闪一下,这样就不知道别人选的什么了,保密性比较高。”赵峰说。
更新后的设备简化了按键设置,只有赞成、反对、弃权和申请发言四个键,黑色按键也变成了红、绿、黄等更加醒目的彩色,取消了确认键,话筒抗干扰性也有所提高。
在开会之前,工作人员会给代表们发放一张表决器使用说明书,约半页纸篇幅。在会议准备之前,表决器和话筒设备都要涂上防静电液,防止开会过程中因静电导致机器短路。
技术工作人员在会前会和主持人协调好步骤,确保在主持人宣布“请按表决器”的前几秒,表决器准时被打开。
北京市政协在开会的时候,后台至少要有3个技术人员同时操作机器,一个负责音响,一个负责切换视频,一个负责表决程序。2003年增加了双机备份设备,一旦机器出故障,电脑自动切换,备用机随即启用。
关键字:安检门 安检机 车底检查镜 产品分类:安检门 X光机 车底检查镜
|